编者按:今年7月1日,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将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年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定位了新的发展方向。
自2015年漳州市政府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以来,我市立足本土特色,大力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与科研水平提高,在深化我市医疗体制改革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用,让百姓享受更多优质、便捷、实惠的中医药服务。
☉记者吴静芳 通讯员 赵木泉 吴超 余荣煌
这是在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博物馆拍摄的片仔癀系列产品。“国宝神药”片仔癀拥有近500年历史,与寿山石、乌龙茶并列为“福建三宝”。2011年片仔癀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片仔癀的主要原料是纯天然上等的麝香、牛黄、蛇胆、田七等,但其配方和制药工艺至今秘而不宣。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打造名医名科突出专科特色
“中医对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疗效好,且比西医治疗费用低。”市中医院医务科科长林哲辉介绍,该院坚持以重点专科建设为支撑,逐步推进从“治未病”、诊断治疗到康复的一体化服务,打造名科名院。
林哲辉表示,作为全市中医医院的龙头,市中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设中医特色专病门诊41个,开展常用中医诊疗项目68种。其中骨伤科、康复科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今后将规划恢复制剂中心,筹建名中医馆,打造更齐全名中医特色服务,逐步实现“五名工程”,即名医、名科、名院、名方、名药建设。
据统计,全市现有中医类别医院13家,其中三甲中医院1家,二甲中医院8家,二乙中医院1家,中西医结合医院2家,中医专科医院1家,基本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医院为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同时,在深化医改中,我市积极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大众健康方面的作用。市卫计委中医科科长杨毅国介绍,去年市中医院与云霄县、诏安县中医院签订了医疗对口支援及组建医疗联合体协议。根据协议,市中医院派出技术骨干,重点在技术、人才、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对云霄、诏安县中医院免费开展指导帮扶和协作。
建设基层中医馆家门口享健康服务
以往市民看中医只能去医院或中医诊所,如今患者到居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中医馆就能看中医。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芗城区上墩卫生院中医馆,古色古香的中式装修让人感受浓浓“中国风”。中医馆内理疗、牵引等设备齐全,可为市民提供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项目。
据悉,该院中医馆于2016年年初建成投用,以中医内科、中医康复科为主要特色。“目前我们月平均接诊2000人次,今年计划新增中医骨伤、中医痔疮、中医妇科等科室,更好地服务患者。”该院院长、首届漳州市名中医罗耀明表示。
去年以来,与上墩卫生院中医馆一样,我市有不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改变了过去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个脉枕的“老三件”中医诊室,将中医内科、外科、针灸等科室集中布局设置,形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目前,我市已建成投用30家基层中医馆,初具特色。
开展师承带徒传承中医药文化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回忆起去年我市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师承拜师大会,漳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首届漳州市名中医黄熙理仍记忆犹新。当时,黄熙理和我市中医学界的28名专家一起,与61名继承人签订了《教学协议书》,带教周期为三年。会上,黄熙理收了三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徒弟。“他们每周定期跟我坐诊,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经验传授给他们。”黄熙理说道。
1972年,中学时代的黄熙理因对中医感兴趣,报名参加了学校卫生员的培训,向老中医拜师,从此与中医结下了缘分。1974年高中毕业后,黄熙理下乡当起了“赤脚医生”开始行医看病。1982年从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后,她选择回乡,在市中医院中医妇科工作。
秉持对中医的热爱,35年来,黄熙理一直坚守在中医妇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一线。从当时拜师学艺的徒弟,到如今百姓心中的名中医、年轻医生眼中的师傅,黄熙理不仅带过国内医学院的学生,还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的外来徒弟前来拜师。
据介绍,除了名师带教活动外,我市还开展基层中医馆建设工作培训、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活动,“下沉”优势中医资源,加强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和基层队伍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有40人被确认为省级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指导老师、81人为继承人,确立6个中医专科专病为首届漳州市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并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相关新闻:
今年我市将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 吴静芳)记者从市卫计委获悉,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我市将加快漳州市中医院高新院区建设,指导龙文区和长泰县规划设置县级中医院,指导芗城区、龙海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开展基层示范中医馆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基层中医馆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
深化“名医、名科”创建活动。我市将发挥首届“漳州市名中医”传帮带和示范作用,营造名中医辈出氛围;加强“首届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内涵建设,不断扩大中医医院影响力。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发挥“市级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加强基层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加强对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的考核指导,推进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创新;组织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继续开展中医住院医师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继续推动中医医院“治未病”健康体检科室和康复科的内涵建设;开展公民中医药素养调查及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法宣传普及活动。
中医药传统特色凸显
全市创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3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7个,基层中医特色专科11个。其中1个专科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项目,3个专科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专科列入国家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7个专科列入省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创建国家级中医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个,省级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基层培养基地)2个。设立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1人获选省级名中医,2人被确认为国家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0人被确认为省级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指导老师、81人为继承人。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到20%以上。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每万常住人口5.4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每万常住人口3.3人。70%以上的县(市、区)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7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记者吴静芳整理)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龙文区和长泰县各新建1所县级中医院。加强县级中医院骨伤、康复、肛肠等特色专科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开展市级名医名科创建活动,评选出市级名中医20名和漳州市中医重点专科10个。积极创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省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到2020年,新建2所县级中医院,新增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省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及1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实施康复能力体系建设工程:
重点提升中医预防保健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二级及以上中医院“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规范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亚健康调养、中医慢性病管理等服务,积极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培训与推广。到2020年,二级及以上中医院成立“治未病”科和康复科。
(记者吴静芳整理)
信息来源(出处):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2017-3-8